將臨期 (丙年)

聖言及反省

救恩史就是人類歷史

將臨期第二主日

巴路克先知書 5:1-9

耶路撒冷!請你脫去守喪時悲傷的衣服,永遠穿上天主光榮的華服,披上天主正義的披肩;在你頭上,戴上永生者光榮的冠冕;因為天主要對天下萬邦,顯示你的榮耀;給你起名,永遠叫 「正義的和平」,和 「虔敬的光榮」。耶路撒冷!請你起來,站在高處,向東遠眺。看,你的子女奉聖者的命,由西方至東方集合;他們喜形於色,因為天主終於想起了他們。他們曾離你遠去,由仇人押送步行;如今,天主卻把他們給你再領回來;他們體面光榮,好像皇子一樣,被人抬著歸來;因為天主已命令,夷平一切高山和無盡的丘陵,填平所有山谷,使它們化為平地,好讓以色列在天主的光榮下,平安前行。森林和一切香樹,要依照天主的命令,給以色列遮蔭;因為天主要在喜樂中,以他固有的仁慈和正義,在自己榮耀的光輝下,親自領回以色列。

斐理伯書 1:4-6,8-11

我每次祈禱,總是愉快地為你們各位祈禱,因為你們從最初的一天,直到現在,就協助了宣傳福音的工作;我深信,在你們內開始這美好工作的那位,必予以完成,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。天主為我作證:我是怎樣以基督耶穌的情懷,愛你們眾人。我所祈求的是:願你們的愛德日漸增長,充滿真知識和各種見識,使你們能辨別卓絕之事,為叫你們直到基督的日子,常是潔淨無瑕的,賴耶穌基督,滿結義德的果實,為光榮讚美天主。

路加福音 3:1-6

凱撒提庇留執政第十五年,般雀比拉多作猶太總督,黑落德作加里肋亞分封侯,他的兄弟斐理伯作依突勒雅和特辣曷尼地方的分封侯,呂撒尼雅作阿彼肋乃分封侯,亞納斯和蓋法作大司祭時,在荒野中有天主的話,傳給匝加利亞的兒子若翰。若翰於是走遍約但河一帶地方,宣講悔改的洗禮,為得罪之赦。正如先知依撒意亞預言書上記載的:「在荒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: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,修直他的途徑!一切深谷要填滿,一切山岳丘陵要剷平,彎曲的要修直,崎嶇的要闢成坦途!凡有血肉的,都要看見天主的救援。」

閱讀聖經時的一個普遍現象,就是在聖經範圍的限制下看它的故事,聖經故事好像沒有連貫性並且與我們的世界毫不相干。路加從歷史的角度寫福音 – 不是我們熟悉的按時序的歷史書 – 而是救恩史。將耶穌的出生(路 2:1-2)和洗者若翰(路 3:1-2)的出現, 與當時的世界和世俗的史實聯繫起來,路加是要提醒他的讀者,救恩史就是人類歷史(路1:5, 2:1-2,3:1-2,宗4:6,11:28,18:2,12)。

在今天的福音讀經,洗者若翰出現的背景是世界歷史上一個關鍵時刻 – 天主的王國來臨世上了。時間大約在公元 27至 29 年間,即凱撒提庇留執政第十五年(公元14至37年)。大黑落德(嬰孩耶穌的敵人)已死,他的王國被他的三個兒子瓜分 –黑落德安提帕、斐理伯和阿爾赫勞。黑落德安提帕在巴勒斯坦北部統治加里肋亞,他的領土包括納匝肋城、葛法翁、加納、納因;耶穌生命中大部份時間都在這些地方度過。斐理伯分得加里肋亞東北的一段地帶,而阿爾赫勞統治猶大,撒瑪黎雅和依杜默雅。猶太人非常憎厭阿爾赫勞,甚至將他除掉,然後任命般雀比拉多去統治他繼承的土地。比拉多做夢也想不到,這個委任使他在耶穌的最後生命?與祂相遇,而比拉多自己則因此而名留歷史。

路加還說明了當時巴勒斯坦一帶的宗教和領導狀況。雖然亞納斯在公元 15 年被羅馬人罷免他的大司祭職,但他繼續在以色列的最高宗教管轄層發揮影響力。他的職務由不同的家庭成員繼承,他的女婿蓋法(公元18至36年間的大司祭)扮演了促使耶穌死亡的重大角色(若11:49-50)。他也像般雀比拉多一樣,料不到自己會預言耶穌為救贖而死(參 若11:51-52)。這些都是那個關鍵時期的政治和宗教統治者,他們每個人都被預定參與天主的救贖計劃。

因此,聖經裡面的故事不只限於聖經領域,當然也不是來自神話、傳說或想像。聖經故事是真實世界中人活出來的故事,而這些人都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經歷生與死。生命就像掛毯中的一條線;每條線對於做成整個掛毯至關重要,為其添加指定的陰影和顏色。每一條線都與另一條線並排放置,克盡職守。每條線都與另一條線交織,並與許多其他的線互相支撐。問題是我們經常從掛毯的背面看,因此我們所看到的都是鬆散的線頭、糾纏一起的結和毫無意義的圖案。我們忘記了天主能看到一切。祂是那靜靜地、奇妙地、有條不紊地、用祂溫柔的手有秩序地引導每一條線的編織者。按著祂為製作那偉大堂皇的掛毯而設計的計劃,天主將在適當的時候完成祂的工作。考慮到這一點,讓我們以廣角的目光閱讀聖經,不要將其故事與我們現今世代和我們現處的世界分開。我們是彼此的一部分,分享著相同的歷史。我們全都在一張掛毯中,從過去開始編織的線條到今天仍是不斷地在編織中。

Posted: December 6, 2018

May Tam

May Tam,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 (University of Hong Kong), Master of Theological Studies (University of Toronto)

Pin It on Pinterest

Share This